- 技术文章
从“算出来”走向“测出来”:碳监测开辟绿色进阶路
2025-08-08 11:39:00 来源:sdxinze 近年来,我国在温室气体监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呈现出“两头开花”的态势。一方面,设备供应商在产品和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设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政策引导和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化,为我国温室气体监测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进展不仅提升了我国对温室气体测量精度的要求,也为碳监测网络的加速织就奠定了基础。
一、碳监测领域的“两头开花”
(一)设备国产化的突破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数十款国产固定污染源废气(CO、CH、NO)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认可,获得了高含金量的“合格证书”。这标志着我国在温室气体监测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降低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
(二)政策引导与试点工作的深化
生态环境部印发的《钢铁行业和水泥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此外,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要求加快制定重点行业温室气体监测急需的标准,如监测点位设置、自动监测、烟气流速监测标准等。这些政策文件为碳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指导。
二、探索监测与核算“双轨并行”
(一)核算法与自动监测法的优劣
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碳排放监测方法包括核算法和自动监测法。核算法通过生产信息多源数据交叉验证(如能源消耗量、购销台账、生产工艺参数等)构建证据链,确保年度排放总量计算的准确性。然而,核算法依赖统计数据与排放因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比之下,自动监测法能够实时掌握碳排放量的动态变化,快速发现异常波动,具备较高的技术可实现性。但自动监测法在流量监测的准确性方面仍面临挑战,主要受监测点位合理性、烟道气流分布均匀性等因素影响。
(二)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的经验
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和2023年先后印发了《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和《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并在火电、钢铁、水泥等6个重点行业开展了两期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试点结果显示,天然气等成分稳定的燃料在监测法与核算法的对比中数据吻合度较高,但火电行业因煤质稳定性差异较大,结果一致性存在差异。水泥行业因原料和工况相对稳定,结果一致性表现更好。
三、自动监测法的推广难点与优先行业
(一)推广难点
尽管自动监测法具有实时监测的优势,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碳监测评估试点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主要原因包括:
技术成熟度:自动监测技术本身仍需进一步完善,如流量测量精度等问题。
企业运营条件:不同企业的烟道条件、生产波动等实际运营条件对数据质量的影响较大。
系统性保障:自动监测法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监测标准体系,包括企业运维规范、测量点位优化等系统性因素。
(二)优先推广行业
对于排放源集中、监测条件成熟的行业(如水泥、火电),可优先推广自动监测法。这些行业通过加装二氧化碳监测模块即可实现有效监测,其成本可能低于核算法。而对于排放源分散或工况波动大的行业,仍需保留核算法。政策制定需综合考虑数据质量可控性、管理可行性和成本效益比等多重因素。
四、催生监测服务新生态
(一)企业参与度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的企业参与度显著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某款经过检测的国产仪器凭借自主研发技术通过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严格测试,为解决温室气体监测设备被国外“卡脖子”的难题提供了新方案。
(二)市场需求与认知偏差
尽管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双碳”市场的热度并未达到企业预期,近两年设备的市场需求不算旺盛。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温室气体监测行业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不能将“双碳”战略简单等同于监测设备的市场需求爆发。技术路线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严格的行业评估基础上,这是一个需要科学论证、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不同行业的监测需求
对于已纳入或即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如火电、钢铁、水泥),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设备的需求*为迫切,因其直接关系到碳配额核算的准确性和企业经济利益。对于尚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如煤炭开采),虽然当前自动监测并非强制要求,但仍存在自发需求。企业希望通过实际监测获取本地化的排放因子,避免使用国际通用因子可能造成的核算偏差。
五、结语
从“算出来”走向“测出来”,我国碳监测领域正逐步开辟绿色进阶之路。设备国产化的突破和政策引导为碳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监测与核算“双轨并行”的探索则为提升监测精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尽管自动监测法的推广面临技术成熟度和企业运营条件等挑战,但在排放源集中、监测条件成熟的行业优先推广自动监测法已成为共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完善,我国碳监测网络有望加速织就,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活性炭吸脱附回收VOCs溶剂的质量问题及应对策略新发布
-
产品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