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章
废气监测全流程指南:从准备到质控,避免运维雷区
2025-09-22 10:20:40 来源:sdxinze 01监测前准备:成功的基础
监测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监测成功的基础,准备工作不充分是导致现场出错的主要原因。
方案确认与技术资料审核需要仔细研读监测方案或委托合同,明确监测目的、项目、频次、执行标准等。同时要收集并审核企业的排污许可证、工艺流程图、治理设施设计资料等。
关键要点包括:确定监测因子(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确定监测点位是否符合“前3后6”或“前2后4”的技术规范要求;了解监测时需达到的生产负荷工况(如>75%)。
现场勘查与安全交底环节要求提前到现场查看平台、电源、采样孔设置等情况,并与企业进行安全交底,办理相关作业票,明确双方安全责任人。
安全是首要务!必须检查平台、护栏、梯子是否牢固,确认防毒面具、安全绳、气体检测仪等安全装备完好可用。
仪器设备准备与校准工作需要根据监测项目准备并检查所有设备,包括采样仪、传感器、皮托管、采样枪等,并进行必要的校准。
气密性检查是整个采样系统检漏的关键步骤;烟气分析仪必须使用标准气体进行零点/跨度校准;同时要准备好充足且已恒重/预处理好的滤筒、吸收液等耗材。
02现场监测操作:精细实施
到达现场后,点位确认与平台搭建是首要任务。需要确保设备放置平稳,采样枪和皮托管能顺利插入预定深度。
工况核查是数据有效性的前提!必须与企业人员共同核查生产设备及治理设施的运行工况,记录产品产量、燃料消耗、风机频率等参数,确保工况稳定且符合监测要求。
测量烟气参数时,需要插入测量设备,待读数稳定后,测量并记录烟气温度、动压、静压、流速、含湿量、含氧量等参数。测量断面流速时,应进行巡测,根据断面大小确定测点数,取平均值。
样品采集是关键环节。需要根据监测因子安装相应的采样模块,将采样枪插入预定点位,启动采样泵,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等速采样。
对于颗粒物,必须进行等速采样,使采样嘴入口流速等于烟道内该点流速;要确保采集的样品量满足分析方法*低检出限的要求;对含湿量高或易冷凝的烟气,必须使用全程伴热系统。
样品封存与标识环节要求小心取出样品,并进行密封、避光、低温保存。取滤筒时使用无锯齿镊子,避免刮蹭;样品瓶/袋上立即贴上标签,注明样品编号、点位、日期等信息;同时必须携带全程空白样、运输空白样等,评估采样过程中的污染情况。
原始记录需要在现场实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所有内容。记录要清晰、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划改并签名),包括企业信息、工况、气象条件、仪器参数等所有关键信息。
03监测后工作:完整收尾
监测结束后,需要清理采样枪、管路,回收所有设备,并将样品按保存要求及时送回实验室。要特别注意防止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变质、破损或混淆。
与实验室人员进行样品交接时,需要填写交接记录。后续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和现场记录的烟气参数,计算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确保计算过程准确,单位换算正确。
04质量控制措施:全方位保障
人员控制方面,要求监测人员持证上岗,定期培训,熟悉标准和仪器操作。
仪器控制是关键环节:所有关键仪器必须按周期送法定计量机构检定;在两次检定之间,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必须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并在有效期内。
全过程空白样用于评估从准备到采样结束全过程的污染情况;按规定比例采集平行样,用于评估采样的精密度;采样前后用标准气体对烟气分析仪进行校准和核查,确保分析准确性。
原始记录复核需要实行二级审核制度,现场记录由另一人复核,确保数据逻辑性、准确性。同时要确保所有设备、标准物质都能溯源到国家基准。
05常见错误与注意事项
工况不符是*大也是*常见的错误!未核实或工况不稳定(<75%)导致数据无效。
点位错误会导致样品无代表性:采样位置不符合规范(如在弯头、变径处,或开孔数量不足)。
等速采样失败是常见问题:手动采样时跟踪率不达标;自动仪器皮托管被堵塞导致测速错误。
样品污染与损失会严重影响数据准确性:滤筒称重后放置过久或操作不当被污染;取滤筒时发生物理损坏或颗粒物掉落;VOCs采样时,伴热温度不够导致组分在管内冷凝吸附损失。
漏气会导致测量浓度失真:整个系统(特别是胶管连接处、滤筒夹座)气密性不佳。
仪器未校准或校准错误:使用未经校准或过期的标准气体,校准方法错误。
记录错误:单位记录错误(如Pa记成kPa,℃记成℉);采阿样时间、流量记录错误,导致*终计算样品体积错误;涂改原始记录,缺乏签名。
安全疏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进入危险区域未进行气体检测,安全意识淡薄。
废气监测工作责任重大,数据质量是生命线。从文首的案例可以看出,校准数据没有在历史数据中体现,即便纸质记录完整,也会受到严厉处罚。
运维人员务必严格遵守技术规范,细致做好每一步,保持严谨和负责的态度。每个数据的完整性都关系到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只有将质量控制在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别被高效率迷惑:RTO与RCO的真实成本与适用场景大揭秘新发布
-
产品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