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章
第三方处置固废,岂是“甩锅”免责?环保责任链条不容断裂
2025-09-26 15:19:12 来源:sdxinze 近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多家能源企业集中反馈督察意见,揭示出一个触目惊心的共性问题:固体废物委托处置环节的严重失范。下属企业“一委了之”不管后续,第三方机构资质不符、乱堆乱倒……这些乱象不仅污染了环境,更暴露出部分企业在固废污染防治上的责任“断链”与思想“缺位”。此次督察无疑为所有产废企业敲响一记警钟:委托第三方处置,绝非污染防治责任的“免责金牌”,依法确立的主体责任,任何时候都无法“甩锅”。
督察亮剑,揭穿“责任转移”的假象
从督察反馈的具体问题来看,部分能源企业在固废委托处置上陷入了“三重误区”。一是“责任链条断裂”的误区。认为合同一签、费用一付,自身环保责任便已终结,对第三方如何处置、处置过程是否存在环境风险疏于管控,导致全过程监管出现“中空”。二是“监管完全缺位”的误区。对受托方采取“不管不问”的放任态度,这种不作为直接纵容了第三方为降低成本而采取的乱堆乱倒行为,使合规处置沦为空谈。三是“资质核查形同虚设”的误区。普遍将固废交由不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单位处理,这无异于“引狼入室”,为非法转移和倾倒污染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些行为看似是企业管理的疏漏,实则是企图利用“委托”这一形式,将法定责任与社会责任一并“打包”转嫁的侥幸心理在作祟。
法律红线清晰,“甩锅”念头可以休矣
事实上,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早已为产废单位的责任划定了清晰且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法律明确,产废单位是固废污染防治的“首要责任人”。这一法定主体责任是刚性的,不因委托第三方处置而发生转移或减免。
产废单位在委托前负有不可推卸的审慎核查义务:必须对第三方的主体资格与技术能力进行严格审视,确保其具备合规处置的“硬实力”。这是一种法定的前置责任,将固废交由“黑作坊”处置,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
更重要的是,法律设定了严厉的连带责任追究机制。一旦受托方出现非法处置行为并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委托的产废单位不仅要因违法委托行为本身受到行政处罚,更需对第三方造成的全部环境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企图通过一纸合同“金蝉脱壳”的想法,在法律框架下完全是痴人说梦。从法律关系看,委托合同仅能约定民事权利义务,无法改变产废单位作为法定责任主体的“行政相对人”地位。污染物的所有权和责任根源,始终牢牢系于产废单位自身。
筑牢责任闭环,方为治本之策
此次督察反馈,既是一次严厉的问责,更是一堂深刻的普法教育。它警示所有企业,尤其是能源、化工等产废量大的行业:在固废管理上,任何形式的“责任虚化”和“监管空转”都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企业必须彻底摒弃“甩锅”思维,真正将主体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意味着要构建贯穿固废产生、贮存、转移、处置全过程的责任闭环:从源头发力减量化,在委托时严格资质审查与能力评估,在处置过程中实施强有力的跟踪监督,并建立完善的可追溯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堵住管理漏洞,将环境风险降至*低。
归根结底,生态环境保护是绝不能打折的刚性责任。企业唯有切实扛起这份沉甸甸的法定责任,用全过程、无死角的严格管理织密污染防治网络,才能守住绿水青山的底线,实现自身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任何试图在责任链条上“偷工减料”的行为,*终都必将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和声誉代价。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RTO系统安全答疑:阻火器与防火阀应该如何选择?新发布
-
产品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