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文章
质量溯源:从生产、测试到设计,再到记录的真实性
2025-10-28 14:17:55 来源:sdxinze 在产品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中,先后出现过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是测试出来的”以及“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三种说法,分别强调了制造过程控制、终端检验把关和源头设计优化的重要性,体现了质量管理重心的逐步前移和系统化思维的深化。然而,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承载着所有这些环节证据的检验记录,其本身的规范性与真实性,同样是构建质量大厦不可或缺的基石。前述引言中的案例,正是这一问题的生动折射。
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记录的“重复”与“再现”
国际通用准则如CNAS-CL01和GB/T27025/ISO/IEC17025,都赋予了检验记录“重复”和“再现”活动的使命。这寄托了一种理想:仅凭存档记录,就能完整复现当时的检测情景。但在现实中,尤其是当样品状态改变或灭失后,这种复现往往存在局限。案例中,即便更改符合划改规定,办案人员依然对关键数据的划改提出质疑,直至借助其他证据才得以澄清。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脱离了样品实物和绝对真实的信息前提,记录的“重复”和“再现”作用更多是理论上的、相对的。它警示我们,记录的价值不仅在于形式符合标准,更在于其内容能经受住任何事后的严格审视。
二、划改的边界:非“普适”亦非“唯一”
现行标准规定误记应以划改方式更正,这导致许多机构将“划改”视为错误信息更正的唯一方式。然而,当误记与正记的数值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检验结果或结论时(例如,一个临界值的更改直接影响产品合格与否的判定),直接划改便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它可能引发对数据篡改的合理怀疑,甚至可能掩盖重大失误。
因此,必须认识到,划改并非普适。它主要适用于那些不影响检测结果和*终结论、或不会引起歧义的辅助性信息,如部分样品描述、过程步骤、中间计算值等。而对于直接影响结果的原始观测数据、检验依据、样品关键标识、结论性语句等,一旦出现误记且正误信息存在本质区别,直接划改则是不审慎的。
相应地,错误信息的更改方式也不应仅有划改这一种。对于不适用划改的情况,重新整理记录是必要且合理的选择。必须强调的是,重新整理必须遵循“当时进行”的原则,确保记录的真实性与即时性,绝不允许事后补记或替换。
三、体系完善:从粗放到精细的风险管控
为规避类似案例中的风险,检验机构应超越对标准的字面遵循,转向更具深度和针对性的内部管理:
信息分类管理:首先应对原始记录中的信息进行识别和分类,根据其对结果和结论的影响程度,明确规定哪些类别的信息误记可以划改,哪些必须重新整理记录。
明确划改适用条件:在体系文件中细化规定,明确指出当正误信息可能导致不同理解、相反结论或本质性差异时,禁止直接划改。
设定更改次数上限:为提高记录的严肃性和整洁度,应对单份记录中允许的划改次数做出限制。超过限定次数,则要求检验人员重新整理记录。这既是对工作质量的要求,也是减少潜在争议的措施。
强化责任与培训:始终坚持“谁出错,谁更正”的原则,由记录者本人实施更改。同时,加强培训,使检验人员深刻理解规范记录的重要性,不仅掌握如何正确更改,更要从源头努力“不出和少出差错”,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结语
产品质量的形成,确是一个贯穿设计、生产、测试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而检验记录,作为这一过程中客观证据的载体,其本身的质量——规范性、真实性与完整性,直接关系到质量评价的可信度。案例中的风波提醒我们,对记录更改的理解与实践,不能停留在机械执行标准的层面。它需要检验机构本着持续改进的精神,进行精细化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建立更科学、更严谨的记录信息更改规范。唯有让记录的“笔迹”同样经受住“质量的检验”,我们才能为产品质量的坚实大厦,筑牢*后一道不容置疑的证据防线。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工业催化剂的“团队作战”:揭秘主催化剂、助催化剂与载体的协同之道新发布
-
产品搜索
技术文章
公司动态
- 山东新泽仪器有限公司年会圆满落幕,共绘未来新篇章
- 精英招募-携手新泽仪器,共筑美好未来!
- 山东新泽圆满完成某电力公司VOC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成功交付助力环保监控
- 新泽参展动态:第25届中国环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
- 重大突破!我们的零气发生器荣获专利,又创新突破!
- 喜贺!新泽又添防爆冷凝器和零气发生器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 《固定污染源废气 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规范》国家标准 8.1日起实施
- 热力公司2台超低烟气在线监测系统2台氨逃逸已安装完毕
- 近期生态环境部曝光了一批排污许可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请问违规的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下一步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加强管理?
- 山西:关于进一步加快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监测评估工作的通知
扫一扫,手机浏览










